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所依托的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是全国综合性大学设立的第二个考古学专业,具有深厚的学科积淀。1989年,又在国内率先设立文物保护技术专业。2008年,设置文化遗产管理方向,形成了考古学、文物保护学、文化遗产管理学“三位一体”交叉融合的学科架构,在全国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在实验室的支撑下,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2022年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本实验室是国内文化遗产领域唯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首个文理交叉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以周秦汉唐和丝绸之路作为主要研究领域,通过考古研究、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管理“三位一体”的研究方法,阐释以周秦汉唐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揭示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域外文明交流的模式、动机以及对各自的影响;传承弘扬文化遗产,为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科学支撑。同时,实验室依托高校资源,培养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方面的高水平人才,为文化遗产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以实验室为重要支撑,西北大学考古学科获批了“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
围绕周秦汉唐和丝绸之路两大领域,实验室近五年在周秦汉唐文明研究、丝绸之路考古学研究、文化遗产价值阐释和保护利用研究3个方向上取得一系列重大学术成果,形成了游牧考古的新方法、文明三观的考古学研究新理论,研发了国际前沿的文物的无损微损分析技术,并将这些新理论、新方法应用于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中去,解决了以往研究中的瓶颈问题,获得包括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在内的一大批高水平奖励;在中亚开展的“一带一路”国际联合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引领了文化遗产学科的发展,推动了行业人才水平的提升,有力支撑了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2024年8月更新)